養生保健

淺談三伏天與三伏貼

撰文:萬華全心中醫  吳柏誼院長
 

       「醫生,請問一下,你們門口貼那個紅布條說的三伏貼是什麼啊?聽說對過敏很有效,是吃的嗎?」。在現在媒體的助長下,每年的三伏天做三伏貼已幾乎成為過敏者的全民運動,但三伏天三伏貼是什麼呢?俗云「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中醫講求「天人相應」,夏至與冬至是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的轉折點,人與自然相應,四時氣候更替之時對人體影響最大,也是一些特定疾病最易發生的時期。

 

        三伏天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每年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與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謂庚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日、庚丑日。這段時間也是一年中最熱及俗稱秋老虎(約從大暑到處暑)的日子,每年日期不同,期間可能為三十到四十日,因為初伏有十天,中伏可能十天或二十天,末伏又有十天。

 

        在這段時間裏,利用節氣的陰陽(天)在特定穴位上敷貼中藥(灸),使皮膚出現暖熱反應,從而達到扶助陽氣,減輕寒性體質的症狀,此治療方式稱為天灸法。治療方式是在夏季及冬季特定時間(三伏天及三九天)進行,所謂「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冬季三九天天灸可扶助陽氣生發,夏季夏至之後看似極熱實乃由陽轉陰之時,利用天灸助長陽氣,以達冬病夏治的目的。

 

        天灸治法記載於清朝醫家張璐,他使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薑等中藥在後背肺俞、膏肓、百勞等穴位敷貼治療寒性哮喘;現代研究天灸對過敏體質者,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常感冒的患者也適合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都可以經由此法改善症狀,此外虛寒體質者也可透過此方式改善體質。但並非所有過敏體質的人都適合:正好患上感冒、或發炎、發燒時;孕婦及兩歲以下的嬰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皮膚有嚴重過敏、破損患處。尤甚是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讓醫師評估,以免引起過強的皮膚反應。

 

        敷貼時間,大人與小朋友也因年齡不同而有不同,小朋友可能半小時至二小時,大人可以到四小時,但若有皮膚不適時應提早取下,並於次回回診告知醫師評估。敷貼期間應避免食用辛熱刺激物,勿觸冷水、冰泠食物,也不要陽光曝曬及大量流汗,會影響療效,也要避開易發皮膚過敏的食物。根據現代研究連續敷貼三年,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可以獲得改善。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在飲食上最應注意,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生冷食物,一旦不節制則導致濕氣入侵,反而使人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引起食欲不振,或腹瀉等問題。夏季可適當地多吃一些口感微酸的食物,酸能生津止渴,如李子、桃子、鳳梨、芹菜等,儘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以適量的醋、醬、蔥、薑、蒜促進食欲,還能抑制細菌。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但過敏或氣喘者則要適量。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可是水溫要擇溫避寒,因為溫熱的茶飲能通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2℃,消暑效果反較冷飲為佳。